首页 > 都市言情 > 帝国崛起:西班牙 > 第406章 M1897型75毫米火炮

第406章 M1897型75毫米火炮(2/2)

目录

根据安杰洛·奥尔卡霍首相的汇报,在维多利亚女王葬礼结束之后,德皇威廉二世就和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展开了亲密的交谈。

和卡洛不同,威廉二世和维多利亚女王是有亲属关系的,这也是他亲自前来伦敦参加维多利亚女王葬礼的原因。

既然英国和德国有走近的趋势,卡洛也不介意给德国人一些压力。

在维多利亚女王葬礼结束之后,卡洛立刻向西班牙的外交访问团队下达了命令,要求他们前往法国首都巴黎访问,并且这次外交访问必须公开进行。

随着卡洛的命令,西班牙的外交使团很快从英国伦敦离开,前往法国的首都巴黎。

对于西班牙外交使团的到来,法国政府是相当重视的。

外交使团得到了法国总统埃米勒·弗朗索瓦·卢贝的亲自接见,法国方面也派出了总统加总理外加外交大臣的豪华组合,给足了西班牙面子。

在法国西班牙和欧洲各国报社媒体的见证之下,法国总统埃米勒·弗朗索瓦·卢贝和西班牙首相安杰洛·奥尔卡霍进行了愉快友好的交流,随后进行了长达数个小时的秘密商谈。

虽然各国的报社记者不清楚西班牙和法国到底商谈了什么内容,但他们对于两国政府负责人会见的愉快场景还是感到非常好奇的。

再结合英国国王与德国皇帝的愉快见面,这是否代表着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对抗将进入更加激烈的场景?

英德奥意vs法俄西,这怎么看起来有些刺激呢?

虽然前者拥有四个列强,但只有英国和德国属于超级列强,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的实力是差一些的。

后者虽然只有三个列强,但法国,俄国和西班牙都算是超级列强,自身的工业,经济和军事实力都是非常强大的。

这七个国家对碰在一起,谁能够获得战争的胜利不好说,但战争一定打的是相当激烈和残酷的。

不管其他国家的政府和民众怎么想,反正此时的卡路还是相当满意的。

对于西班牙的外交访问,法国方面可谓是诚意十足。虽然这次外交谈判并没有明确西班牙和法国的同盟关系,但双方在包括军工之类的各方面都达成了更加亲密的合作。

西班牙还拿到了法国大名鼎鼎的M1897型75毫米火炮的图纸,这门大名鼎鼎的法国小姐,实际上就是后世某部著名电视剧中的意大利炮。

之所以被称为意大利炮,实际上是当时的意大利进口的法国火炮,随后在服役一段时间后又被卖到了东方,因为火炮上刻着意大利文的原因,这才被称为意大利炮。

这门火炮之所以出名,完全是因为它的优越性呢。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弹性炮架火炮,M1897型75毫米火炮以射速,射击精度和机动性能出名,是一战时期战斗力最强大的火炮之一。

虽然口径只有75毫米,但因为其极其强大的射速,能够给野战部队提供极其强大的火力支援。

一战中欧洲各国都大量仿制了这门火炮,从这方面也能看出这门火炮的数据到底有多么优秀。

既然是1897型火炮,自然是在1897年研制出来的,距离现在也只过去了不到4年的时间。

对于这门性能相当优越的火炮,法国政府内部还是相当重视的。能够把这门火炮拿出来交给西班牙,足以见得法国方面的诚意是有多么深厚。

当然,西班牙方面自然也有自己的诚意。

虽然没有和法国达成同盟,但西班牙和法国签署了为期五年的互不侵犯条约,并且承诺在互不侵犯条约生效期间内,绝不向法西边境增派任何兵力。

对于法国来说,他们对西班牙的看重确实比英国更甚。

一方面,法国与英国之间有着世仇,这种历史带来的仇恨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消除的。

另一方面,西班牙的地理位置太过重要,一旦西班牙与法国为敌,法国将腹背受敌,难以兼顾来自两个方向的敌人。

也正是这样的原因,让法国想不惜一切代价将西班牙拉入自己的联盟当中。

别说一个小小的法国小姐的图纸了,哪怕是法国和西班牙争端许久的安道尔公国,法国也愿意直接割让给西班牙。

毕竟和与德国之间的冲突相比,一个小小的安道尔公国实在算不上什么。

这个国家位于法国和西班牙交界的比利牛斯山脉,因为身处山脉中心的原因,不仅地理位置十分差劲,人口也没有多少,根本没有丝毫经济价值。

虽然安道尔公国具备一定的战略价值,但对于拥有广袤国土的法国来说,这么一点战略价值也算不上什么。

卡洛可不会在乎其他国家对西班牙和法国的友好交谈是什么看法,在获得了M1897型75毫米火炮的图纸之后,卡洛立刻命令皇家军工厂开始大量制造这种火炮。

从一个数据就能说明这门火炮的射速有多么夸张了。

目前各国主要装备的还是19世纪末所研发的主流钢制后膛炮,射速平均为每分钟2发到3发。

而这门M1897型75毫米火炮,它的射速最低可以达到每分钟15发炮弹,最高射速可以达到每分钟30发炮弹,平均射速是普通钢制大炮的7倍。

这代表着什么?一门M1897型75毫米火炮的火力就能够顶得上普通的7门火炮,而7门普通火炮的生产成本足以制造至少4门M1897型75毫米火炮。

只要西班牙大量装备这门火炮,在投入同样资金的情况下,西班牙炮兵部队的火力足足是之前的好几倍。

虽然这也会增加炮弹消耗和后勤成本,但这么一点消耗相较于火炮火力提升所带来的优势来说,完全是微不足道的。

毫不夸张的说,卡洛打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来之前,将西班牙军队装备的大部分火炮全部换装为75毫米火炮。

只有炮兵部队才会保留少量的大口径火炮,剩下的步兵部队全部会装备统一的法国小姐。

没办法,这门火炮的性能实在太过优越,优越的卡洛完全想放弃其他的火炮。

实际上,对这门火炮口水直流的并不止卡洛一个。

在历史上,当德国人发现法国有这么一门性能极其强大的火炮之后,他们想尽一切办法都要复制法国的这门火炮。

但因为法国与德国之间的仇恨,法国始终拒绝向德国输出这种火炮。哪怕法国已经向多个国家出售了自己的火炮,也唯独向德国禁售。

这也导致德国人按照自己的办法研究了好几年的时间,始终无法研制出一门和法国小姐类似的优越火炮。

德国人自己研发出的火炮射速有限,虽然相较于原本的大炮射速有所提升,但却只能保持在每分钟6到7发的射速。

这样的火炮射速相较于法国的火炮来说,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但没办法,法国始终不愿意将这样的火炮技术出售给德国,这也导致德国在一战中仍然没能拥有类似的火炮,只能放弃法国的速射炮理论,专心搞自己的大口径火炮。

这也是为什么一战中的法国以速射炮出名,而德国则以大口径长射程的巨炮出名的原因。

德国大名鼎鼎的威廉大炮,在一战时期的射程就达到了夸张的128公里,是普通大炮射程的几十倍。

当然,这样可谓畸形的火炮是有巨大的问题的。因为炮身巨大并且特别长的原因,威廉大炮只有65发的寿命,而且一门大炮的重量达到了极其夸张的750吨。

虽然威廉大炮自身的问题很多,但也能看出欧洲各国在战争中军事科技的进步有多么夸张。

战争是科技最好的助推剂,这句话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很残酷,但在这两次世界大战当中,坦克和飞机迎来了快速的发展,为后来科技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