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四合院:从当医生开始的火红年代 > 第484章 ‘豪门’和许大茂的现状

第484章 ‘豪门’和许大茂的现状(1/2)

目录

第484章 ‘豪门’和许大茂的现状

前院。

阎埠贵站在王孟德的面前。

他脸上带着焦急的表情,心情则是一个劲的往下沉。

没想到自家居然得了恶性肿瘤。

这个年代,提到肿瘤,在大部分人的心里,都意味着属于绝症。

所以,他刚才才失态了。

幸好王孟德及时的告诉他,这个病发现的早,还有很大的概率能治愈。

以后只要注意点儿,别生气,存活率最少五年起步。

要是心态好、心情好,平时多注意,多点营养,三十年都是有希望的。

听了他的解释,阎埠贵才终于定了定神。

“孟德,你二大妈的病,就交给你了。

需要用什么药,你直接做主就行,钱不钱的不用给我省着,只要能把她治好,就算是穷家当产都无所谓。”

要是别的事情,凭借着阎老抠的性子,肯定会算计。

但涉及到这种要救命的时候,他却显得很大方。

这就是阎埠贵,一辈子在小事上斤斤计较,但遇到大事的时候,却是大事不糊涂。

“二大爷,您也知道,恶性肿瘤这种病的厉害。

能不能彻底的治好,谁也不敢保证,只能说是有极大的概率。

您要是愿意,就明天带着二大妈去广安门医院找我,我肯定尽心尽力的帮着治疗。

要是想着去看西医,我也能帮忙,只要是京城的医院,不管大小,我都能说的上话,去哪个医院都有床位,也有专家给诊治。”

王孟德正色道。

不管他和阎埠贵是什么关系,涉及到这种病症,他都会提前说清楚。

如果是其他的恶性肿瘤,或者是肿瘤已经到了中晚期。

他绝对不会这么说。

毕竟以他的医术,对于大部分的恶性肿瘤来说,都还力有不逮。

不过本身乳腺肿瘤就在肿瘤这种病里算是好治的,再加上病发就被他提前发现了,算是有很大把握可以控制住病情的。

“孟德,如果是其他的,我还会多考虑一些,但在医术上,我只信你。”

阎埠贵也正色道。

他是多精明的一个人。

早就知道,如果这个世上谁的医术最高,那肯定是眼前这个人了。

从十来年前开始,逢年过节就陆续的有不少领导让秘书或者下属过来拜访。

送的那些好东西,全都是市面上最难买到的。

而且,这个人数,还随着每一年增长着。

这些领导都找王孟德看病,那就说明一个问题,对方确实是医术高明。

所以。

有些事情,不需要过多的判断,跟着领导走就对了。

“那行,明天您看看时间,我早上可能要开会,那就下午过去吧。”

王孟德点了点头道。

两个人约定好之后,他便到了中院,跟傻柱一起下起了围棋。

“孟德,你放心,有我在,以后卫国在这院里,肯定没人敢欺负。

援朝住在雨儿胡同那边,离这也不远,有什么我也会过去。”

下了一个子儿,傻柱随口大包大揽道。

别看现在已经快四十来岁了。

但他依旧是这一片的‘小霸王’。

很多街上的小年轻,都一茬茬的被他教训过。

“行,有你在,我就放心了。”

王孟德也跟着下了一个子儿,然后说道。

其实两个弟弟在这边生活,他一点都不担心。

别看两个人年轻,但经过这些年在家里耳濡目染,早就明白一些人情世故。

再加上从小习武,又在部队上锻炼了好几年。

别说两个住的这么近,能随时互相照应,就算是单个,也不是一般人能欺负的。

况且。

不管是街道上,还是居委会那边的领导,可都是他的朋友。

就连附近那些国营商店和大集体单位,也有不少是他的熟人。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

在南锣鼓巷这边,王家就是标准的‘豪门’。

两个人一边下棋,一边随意的闲聊着。

也不知道怎么了,傻柱突然说道:“也不知道许大茂那孙子怎么样了!”

这些年,自从许大茂下乡了之后,他就觉得生活中少了很多的乐趣。

有时候晚上睡觉前,还会下意识的想起那张猪腰子脸。

就连睡梦中,也经常梦到跟那小子干架。

有一次还一脚把于丽给踹下了床。

导致他睡了整整一星期的客厅。

“许大茂呀,估计挺好的,以他的能说会道,说不定在乡下混的风生水起呢。”

王孟德倒是早就把这个人给遗忘了。

也就是傻柱起了头,他才记起来。

不然每天这么多的事情要操心,哪里能记得这种人。

东北某个山窝子里的一个小山村里,两个人口中的主角,正坐在村口的石台上,心中琢磨着怎么拿下屯里的一个寡妇。

他来这边已经有三年多的时间了。

从一开始的各种不适用,逐渐的凭借着能说会道和拍马屁,现在已经成了靠山屯的卫生室赤脚医生了。

没错。

许大茂刚来到这边的时候,因为是在京城犯过错误,蹲过劳改。

所以并不受领导的喜欢。

一同来的知青们,其他人都能有一些选择,只有他,只能听安排。

因此,最终就被分配到了这个最艰苦的靠山屯来插队。

第一年。

他不仅要跟着村民们一同干活,还要接受教育。

毕竟他这种坏分子,必须要接受改造才行。

再加上住的是牛棚,吃的是杂粮和野菜,短短几个月时间,他是又黑又瘦,肚子里没有一滴油水。

就在他绝望的时候,转机突然就出现了。

靠山屯及附近的几个小村落,因为地理位置很偏僻,虽然人口不少,大概有三百来户人家,一千好几百口人。

但却没有一个大夫。

本来几年前,公社派过来一个人,在这边成立了卫生室,当起了赤脚医生。

可因为条件太过艰苦,最终熬不下去了,便强烈要求调走了。

就这样,整整两年时间,这附近的村民生病了。

小病只能熬着,大病就坐着马车,走上小半天的时间,到另外一个屯子的卫生室看病。

至于想去公社,差不多要走大半天的时间。

一开始也不是没想着让村民选一个去学习,然后回来当赤脚医生。

但一来识字的不多,二来这边条件艰苦,实在是政策推行的并没有那么迅速。

在这种情况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