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普天同庆(2/2)
当然了,好事儿要成双,第三日,《龙国日报》头版头条又刊登了一篇名为《百姓要想富,多生孩子不用交田赋》的文章。
每个家庭,家中儿女孩童达三人者,三十亩田可多免一成田赋,达四人者三十亩田可再免一成田赋,达六人者,三十亩田田赋全免,直至家中儿女长至16岁。
意思很简单了,只要你家里有六个未超16岁的孩子,你家就不用交田赋了。
现在的龙国,之前就有陈平安颁布的鼓励生育政策,再加上随着龙国社会的稳定,百姓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大家也都乐意生孩子了,种种原因之下,每个家庭其实都有两三个,三四个孩子的。
只要有四个孩子,就能免两成田赋,家里要是有六个孩子的,那可就更好了,直接就不用交田赋了。
这种实实在在有着实惠的大好事儿,在百姓们的心中绝对要比什么征服蒙古更值得庆贺。
百姓们的心思其实很简单,能多一点收入,就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儿。
人口生育鼓励政策一出,这下子整个龙国是真的普天同庆了起来。
这下子,家家户户都在商量着要多生孩子,总之至少也要生6个,争取把朝廷给出的免赋政策全部吃到嘴里。
整个龙国本土的老百姓们,迎来不用交田赋好消息的同时,龙国这边组织起来的第一批基层公务员,正式踏上了前往漠西蒙古的路途。
第一批公务人员,前往漠西的道路走的是河西走廊。
西汉初期,匈奴占据河西走廊,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盟友共同对抗匈奴。随后,又派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发动河西之战,击败匈奴,全线打通河西走廊。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以及阳关、玉门关两个军事要塞,正式将河西走廊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从此河西走廊成为中原通向西域的重要通道,是丝绸之路的关键路段。
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物产经此运往西域,西域的名马、水果、香料、珠宝等也传入中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历史的长河中,河西走廊历经了多个民族的统治和迁徙,如匈奴、鲜卑、吐蕃、回鹘、蒙古等民族都曾在此活动,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色。
明朝建立后,为防范蒙古残余势力,在河西走廊设置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包括设立“关西七卫”(如安定卫、阿端卫等)作为外围屏障,并以甘肃镇(治所张掖)为核心,派驻重兵驻守武威、酒泉、敦煌等重镇。
此时,河西走廊是明朝连接西域、控制西北的关键通道,处于中央政权的直接控制下。
明中后期,随着明朝国力衰退,边防逐渐松弛,蒙古部落(如吐鲁番、瓦剌、鞑靼等)不断南下侵扰。
尤其是16世纪后,吐鲁番汗国势力壮大,多次进攻关西七卫,明朝无力支援,七卫相继内迁或被吞并,河西走廊的外围屏障瓦解。
蒙古部落开始直接威胁河西走廊的核心区域,明朝只能依托嘉峪关等关隘进行被动防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