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战事再起(1/2)
初为人父的霍骁,在解开妻子雪筠心结,将其妥善安顿后,又动用麾下烛龙秘谍情报网,命人携一封“家书”送往幽州辽西郡袁斌手中。
这封信中,霍骁作为姐夫,不但表达了对“岳父”袁绍吊唁之意,更隐晦地提及了袁氏内部不稳的困境......
袁绍诸子之中,权势最盛,最有希望成为袁氏储君的三子袁尚已亡。
以礼法而言,当下袁氏基业便理应由长子袁谭继承。
不过,据霍骁麾下烛龙探明,袁谭势力主要在青州一线。
其此前便是依靠郭图,辛评等“颍川派”与支持袁尚的“河北派”审配,逢纪等人相争。
而据自家主公传来的消息,袁谭这位袁氏“新主”,论及优柔寡断“更胜”乃父......
他竟不敢亲自前往邺城,公开处置袁绍丧事,白白错失掌握袁家的大好时机!
可以说,袁氏统治核心——冀州以及邺城,始终还掌握在审配,逢纪等袁氏重臣手中。
而一直遭人忽视的二子袁熙,不但身为幽州刺史,麾下更有颜良这等袁家宿将!
甚至那位袁绍外甥,原本支持表弟袁尚的并州刺史高干,如今也因南下中原并肩作战,与袁熙有了同袍之谊。
况且高干一向与审配,逢纪等“河北派”关系紧密......若高干,审配,逢纪等人畏惧袁氏“新主”袁谭报复,转而挑起袁熙野心,撺掇其与袁谭相争......霍骁实在不敢再往下细想......
于公于私,霍骁都自觉有义务去信提醒袁斌警惕袁谭,袁熙二子争权,殃及池鱼,甚至酿成袁氏分裂的恶果。
当下袁斌麾下虽文有田丰,武有牵招,阎柔等人辅佐,但其势力始终不过幽州辽西一郡,兵马两三万之众,尚未成气候。
若让其与袁谭,袁熙两位兄长争夺袁氏家主之位,恐怕不过是异想天开......
最重要的是,袁谭身为长子,自家主公刘皇叔已默认了其袁氏家主地位,霍骁也只得提醒袁斌明哲保身,勿要陷入袁氏争储泥潭。
就这样,一片暗流涌动的局面下,时间来到了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三月。
未到一个月时间,河北霸主,当朝大将军袁绍逝去的消息,便已席卷大汉天下。
霍骁最不愿看到的局面,还是发生了......袁氏“河北派”重臣审配,逢纪二人联合并州刺史高干,淳于琼,颜良等袁氏宿将,共同拥立二公子袁熙继承袁氏家主之位。
代袁谭扶父亲灵柩北上邺城的使者王修据理力争,却被审配,逢纪等人下狱。
在此局面下,原本因大哥袁谭长子身份,以及身为“天之骄子”的三弟袁尚,一直被压抑的“野心”,终于渐渐在袁熙心中苏醒。
在审配,逢纪等谋臣献计下,袁熙先是亲自为袁绍扶灵守孝,又大张旗鼓祭奠亡父,收取袁氏内部人心。
随后,袁熙声称袁谭于青州挟持袁绍,逼迫父亲让权于他,又伪造遗命,诈称袁氏家主。
甚至......冀并幽三州治下,还有“谣言”大肆散布,称袁绍伤势并未恶化,乃是遭袁谭暗害而亡!此乃不仁不孝,罔顾伦常之举!
尚在邺城的“颍川派”旧臣辛评,眼见局面对袁谭愈发不利,当即命人暗中救出王修,与其弟辛毗携家人一同潜逃青州,重归袁谭麾下。
因袁氏家主权位之争,原本关系尚可的袁谭与袁熙两兄弟......竟迅速陷入内斗局面!
原本正要前往邺城吊唁父亲的袁斌,也被田丰及时劝住,让其先安居辽西,静观其变。
而刘备此前送往许都朝廷,保荐袁谭继任大将军,邺侯之位的奏章,果然如同石沉大海,被曹操按下不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