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小说 > 徐氏略记 > 第300章 南梁文学家徐摛

第300章 南梁文学家徐摛(1/2)

目录

徐摛,字士秀,南朝梁代重要文学家,以开创“宫体诗”着称于世,其子徐陵亦为文坛巨匠,父子二人并称“大小徐”,共同塑造了南朝后期文学的重要风貌。《梁书·文学传》以三千余言详述其生平,结合《南史》《隋书·经籍志》等史料印证,可勾勒出这位文学革新者的完整人生轨迹。

徐摛的家世可追溯至东海徐氏,这一宗族自汉魏以来便是儒学世家,虽非顶级门阀,却以“传经守礼”闻名。其父徐超之曾任南朝宋政权的员外散骑常侍,虽官职不高,却为徐摛奠定了深厚的家学基础。史载徐摛“生而敏慧,五岁能诵《论语》,八岁可属文”,展现出异于常人的文学天赋。

他的早年教育遵循士族传统,先从乡中宿儒研习《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后又遍览《楚辞》《文选》等辞赋总集,尤其对汉赋中的铺陈技巧与魏晋诗歌的韵律之美情有独钟。青年时期,徐摛曾游历建康(今南京),与当时的文人雅士交游,其习作《秋兴赋》因“辞采清丽,意境幽远”在士林中流传,为他赢得了“江东才子”的初名。这一时期的积累,既培养了他对文字的敏感,也让他深谙传统文学的规范,为日后突破传统埋下伏笔。

南齐末年,徐摛以“秀才”身份被举荐入仕,初任太学博士,负责典籍整理与教学。这一职位虽清苦,却让他得以系统研读宫廷藏书,尤其对汉代乐府诗中“相和歌辞”的世俗题材与明快节奏产生兴趣。不久后,他转任晋安王萧纲(即后来的简文帝)的记室参军,从此与皇室宗亲建立联系。

萧纲当时年仅十岁,喜好文学,徐摛作为幕僚,不仅为其讲授诗文,更常陪侍宴游,创作应景之作。史载“王每游宴,摛必侍从,赋诗唱和,动辄成篇”,这段经历让他逐渐摸索出贴合贵族审美趣味的创作路径——不再局限于传统诗赋的庄重题材,转而描写园林景致、宴饮细节与侍女情态,文风日趋纤巧。

梁武帝萧衍即位后,广纳文士,徐摛因萧纲举荐,被召为尚书祠部郎,后迁为太子中舍人,正式成为宫廷文学侍从。梁武帝本人雅好文学,常于华林园、乐游苑举办文会,徐摛是其中最活跃的参与者之一。

他的应制之作多为“颂”“赞”类文体,如《籍田颂》以“翠幕星陈,雕轩云布”描绘帝王亲耕场景,辞藻富丽而不失庄重;《菩提树颂》则融合佛理与辞采,被武帝赞为“文质彬彬,得讽咏之致”。但更具突破性的是其诗歌创作:他将乐府诗的通俗性与辞赋的雕琢美结合,写下《咏舞》《赠内》等作,其中“低鬟向绮席,举袖拂花钿”“朱颜含远日,翠色影长川”等句,以细腻笔触刻画女性姿态,开创了“状貌写情”的新范式。

注重对偶工整,善用色彩词汇,题材聚焦闺阁、宴乐、自然小景,被时人称为“徐体”。这种风格虽遭部分守旧文人非议,却因贴合宫廷娱乐需求而迅速流行,连梁武帝也常“命摛作艳诗,以为笑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