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长识炼性,武道六合(2/2)
商不器得知后,请他赴宴一叙。
宴间,商不器看着对面眉头紧锁的林平之,关心问道:“林兄,究竟是何事让你如此愁眉苦脸?可是徐侍郎交代了什么极为艰巨的任务?倘若有我能帮上忙的地方,林兄但说无妨。”
林平之轻轻叹了口气,端起酒杯,仰头灌下一口酒,沉默了好一会儿,才缓缓开口。
“徐侍郎觉得我这一身武艺,若是只在江湖中闯荡,实在太过可惜。他有意为我从中周旋,安排我到军中任职,还说假以时日,机遇一到,必能光耀门楣。”
商不器听闻此言,并未像寻常人那样,立刻不假思索地附和着说“这可是个大好事啊”之类的话。
他微微皱眉,暗自思索此事的利弊得失。
“林兄是怎么想的呢?”
林平之烦闷的正是自己拿不定主意。
师父太渊向来开明,从未限制过自己是否能为朝廷效力。
此刻,他的内心仿佛有两个小人在打架。
一方面,他确实心动不已,毕竟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谁不想在广阔天地间施展抱负,成就一番功业呢?
可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自己的学识尚显浅薄稚嫩,在师父太渊身边,还能学到更多宝贵的东西。
在太渊的教导下,林平之并不认为为朝廷做事,就会沦为江湖人口中遭人唾弃的朝廷鹰犬。
相反,经过此次参与救灾事件,他深切地体会到,借助朝廷的力量,能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行侠仗义、惩奸除恶,固然是潇洒恣意,大快人心。
可是朝堂公门,或许对他来说是更加的海阔天空。
就像是遇上这种涉及几十万人的灾害,个人武力能做的终究有限,最后还是得靠朝廷的力量。
得知林平之的想法后,商不器屈指轻巧桌子。
“其实说起来,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本就是古往今来常见之事。”
“况且如今大明北方局势并不安稳,鞑靼和瓦剌一直心怀不轨,对我大明疆土虎视眈眈。林兄若真有心从军,北方的军队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北方……?”林平之细语。
商不器见状,眼神闪烁。
忽然身子微微前倾,凑近林平之,压低声音说道:“林兄,在下还听闻一个小道消息,不过不知真假,林兄可愿一听?”
林平之下巴一抬,示意其直言。
“据传闻,当今天子似乎有打算设立武举。”
“武举??”林平之不解,显然从未听闻此事。
商不器微微一笑,放下酒杯,耐心解释道:“这武举,就和科举类似,只不过科举是选拔文官,而武举是选拔武官。初定的规则是武科六年一试,先考策略,后考弓马,若是策略考试未通过,便不准参加弓马考试。”
说完这些,商不器便不再言语,只是端起酒杯,慢悠悠地细细品酌,仿佛刚刚所说的一切只是席间的寻常谈资。
徒留林平之独自斟酌。
…………
而另一边。
太渊独自伫立。
月光如练,洒在他的身上。
他悠长地吐出一口浊气,那气息仿若实质,在月光下竟隐隐泛着微光。
此刻的太渊,肌肤上莹莹生辉,白净细腻如婴儿,整个人更是散发着一种奇异的韵味。
悠悠的吟诵声传开。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