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新科技的应用与社会变革(1/2)
破晓时分,浓稠如墨的夜幕还未完全褪去,晨曦便迫不及待地探出了头。日光如同一柄柄寒光凛冽、削铁如泥的锐利利剑,奋力穿刺过厚重如棉被般的云层,携着暖橙色的光辉,直直地倾洒在联盟最大的机械制造厂里。曾几何时,这儿是一片人声鼎沸、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工人们头戴样式统一、略显破旧却被擦拭得一尘不染的安全帽,手中紧握着各式各样或崭新或磨损严重的工具,在震耳欲聋、仿若千军万马奔腾的机器轰鸣声中,熟练而匆忙地穿梭于生产线间。他们的脸庞被油污与汗水肆意涂抹,却丝毫掩盖不住那对工作专注与热忱的光芒,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臂膀上的肌肉随着劳作高高隆起,彼此间默契十足,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便能心领神会,共同推动生产线高效运转,那场面,仿佛一部紧密咬合、精密运作的庞大机器。
可如今,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放眼望去,只见一排排整齐排列的银白色智能机器人,如同一队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士兵,身姿笔挺地伫立在生产线旁。这些机器人的机械臂在空气中灵活舞动,动作流畅且精准到令人惊叹,每一次操作都严格遵循着预设程序,分毫不差。它们将一个个零部件有条不紊地组装在一起,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的工匠,在精心雕琢一件件艺术品。据精准测算,如今的生产效率相较于人工时期,足足提高了三倍有余,这无疑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飞跃。在生产线的末端,质检机器人正严阵以待,它那散发着红色光芒的扫描光束,宛如探照灯一般,以极快的速度掠过每一件产品。在这束强光的细致检查下,任何细微瑕疵都无所遁形,确保了每一件出厂产品都能符合联盟制定的严苛标准。哪怕是一颗螺丝的微小偏差,或是一处焊点的细微不平整,都逃不过它的 “火眼金睛”。
“这月产量又创新高!” 厂长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脚步急促,几乎是小跑着走到刘岗身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犹如一朵盛开的向日葵,指着数据大屏说道,“以前需要三百名工人三班倒,才能勉强维持生产,人力调配得像打仗一样紧张,现在可好,只要三十人监控设备就行,人力成本大幅降低,产量还翻了好几倍!” 刘岗的目光缓缓扫过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字,这些数字在旁人眼中或许是荣耀的象征,可在他看来,却如同一把把沉重的枷锁,沉甸甸地压在心头。他的眉头越皱越紧,眉心几乎拧成了一个 “川” 字,心里十分清楚,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两百多名工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岗位。这些工人大多拖家带口,房贷、车贷、孩子的学费等生活重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如今失去工作,他们的生活将陷入怎样的困境,刘岗不敢细想。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些工人家庭中,孩子渴望上学的眼神,老人因病痛而扭曲的面容,以及工人们满脸的无奈与绝望。
与此同时,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服务型机器人如同雨后春笋般,悄无声息却又迅速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送药机器人身形小巧灵活,宛如一只敏捷的小兽,在林立的楼宇之间自如地穿梭。它依靠先进的定位系统,能够精准无误地找到每一户人家的位置,将急需的药品及时送达。外卖配送机器人则在规划好的人行道上不紧不慢地有序前行,它的程序设定极为智能,即便是面对复杂多变的路况,也能轻松应对。遇到行人时,它会礼貌地停下,发出轻柔的提示音,等待行人安全通过后再继续前进;遇到红灯,它便乖乖地在路边停下,安静等待信号灯变换,那模样,仿佛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模范市民。而家庭陪护机器人更是走进了许多老人家中,为老人们原本略显孤寂的生活,带来了别样的温暖与安心。
吴玉在社区调研时,走进了一位独居老人的住所。一进门,便看到老人正坐在布置温馨的客厅里,兴致勃勃地和身旁的陪护机器人聊天。这位名为 “小艾” 的机器人功能十分强大,陪老人下象棋时,它那闪烁的指示灯仿佛真的在认真思索每一步棋路,思考片刻后,便会精准地落下棋子,还会在关键时刻调皮地来上一句 “爷爷,您可得小心咯”;为老人读报时,它绘声绘色的语音播报,再搭配上遇到有趣新闻时俏皮的语音风格,常常逗得老人开怀大笑,笑声在小小的客厅里回荡。更为关键的是,它还能通过先进的传感器,实时监测老人的各项健康数据,从心率、血压到睡眠质量,事无巨细,无一遗漏。一旦数据出现异常,它便会立刻发出警报,联系老人的子女或相关医疗机构。老人满脸笑意,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欣慰地说道:“以前一个人住,总担心自己犯病没人知道,大半夜的要是出点事,喊破喉咙都没人应。现在有小艾陪着,心里踏实多了。它 24 小时盯着我的身体指标,一有异常就自动联系孩子们,他们在外面工作也能放心。” 说着,老人轻轻抚摸着小艾的外壳,眼神中满是依赖与喜爱。
然而,新科技带来的不只是便利。在工人聚集的蓝领公寓楼下,一场抗议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清晨的微光尚未完全驱散寒意,愤怒的人群已将楼下空地围得水泄不通。人群中,有人举着自制的标语牌,上面写着 “还我工作”“机器人滚蛋” 等字样;有人大声呼喊着口号,声音因愤怒而变得沙哑;还有人情绪激动,挥舞着手臂,仿佛要将心中的不满全部宣泄出来。“我们要工作!”“机器人抢走了我们的饭碗!” 呼喊声交织在一起,如同汹涌的潮水,一波接着一波,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
人群中,焊工老张格外引人注目。他那布满老茧、粗糙干裂的双手高高挥舞着,仿佛在向世界诉说着自己多年来的辛勤付出。老张的声音因过度激动而变得沙哑,每一个字都像是从他胸腔中挤出来的:“我干了整整二十年焊接,技术那是没话说,这么多年来,没出过一点差错。可现在呢?说不要我就不要了?我每个月要还房贷,孩子马上要上大学,那学费又从哪儿来啊?” 说到这里,老张的眼眶泛红,情绪几近崩溃,肩膀微微颤抖着。他的妻子默默站在一旁,眼眶早已哭得通红,手中的手帕不停地擦拭着夺眶而出的泪水。她的眼神里满是焦虑和无助,望着陷入困境的丈夫,却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周围的工人们纷纷附和,他们的脸上带着对未来生活深深的迷茫与担忧。有人低声抱怨,“我一家老小都指望这份工作,现在可怎么办”;有人无奈叹息,“这日子还怎么过哟”。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这场抗议活动,不仅仅是对工作的诉求,更是对生活保障的呐喊,对命运不确定性的抗争。
面对这场如风暴般骤然降临、且关乎联盟社会未来走向的严峻危机,刘岗与吴玉宛如肩负千钧重担,不敢有丝毫懈怠。在危机信号刚一露头的第一时间,他们便争分夺秒,迅速召集了一场足以左右局势的至关重要的紧急会议。会议室内,原本柔和的灯光被紧急调至最亮,惨白的光线仿若利刃,毫无保留地倾洒在每一处角落,将室内紧张压抑的气息愈发烘衬得凝重。占据了整面墙的巨大全息投影,宛如一座数据的漩涡,其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如潮水般不断跳动刷新,全是关于新科技社会影响的关键信息。红色的警示标识醒目刺眼,似在高声呐喊着危机;绿色的提示信息则闪烁其间,带来一丝若有若无的希望,二者交杂闪烁,让人看得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却又因深知其重要性,不敢有丝毫疏忽。
来自社会学、经济学、科技领域的权威专家们,神色凝重地围坐在椭圆形会议桌旁,周身气场仿若凝固。他们纷纷抬手开启了各自的全息通讯设备,刹那间,一道道幽蓝的光线交错纵横,将线上连线的同僚们也无缝接入这场关乎命运的讨论。紧接着,众人便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激烈讨论中,你一言我一语,各种观点仿若脱缰野马,激烈碰撞,思维的火花在空气中四溅,试图在这场混乱中,探寻出一条化解危机、引领社会前行的明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