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长安朝气(1/2)
万历四十五年,一月马上过半了。
上元佳节也如期而至。
在地里忙碌了一段时间的百姓们也开始准备过节了。
无论家里如何,节日还得过。
因为在这一日天官赐福,祈祷百无禁忌。
长安的街头已经有了花灯。
孩子手里拿着的是兔子灯,因为它是好运的象征;商家门口挂着的是螃蟹灯。
因为它有八方招财、纵横天下之意。
家里有读书人的会挂着蟾蜍灯,象征蟾宫折桂,应考得中。
当官的会挂官人灯,寓意仕途顺利,步步高升。
余家人多,只要有好寓意的灯都会挂,
“歪了,往左一点……”
“这样呢?”
“算了就这样吧,你没大哥挂的好!”
来财闻言满肚子委屈,忍不住嘟囔道:
“大哥个子高,他当然挂的好了,等我明年长高些,我也挂的好!”
“明年大哥在家,用不到你!”
“大哥这么久也没来个信,万一.......”
“闭上你的臭嘴,剩下的话你敢说出来我打死了!”
感受着摇晃的梯子,来财赶紧道:
“错了,错了,我不说,我不说.....”
来财心里苦,他也想大哥快些回来。
大哥在家虽然管的严,但把学业上的事情做完后自己能有半日的空闲。
大哥走后自己是一日不得闲。
小宝的那个大哥是真的狠,课业安排是一个接着一个。
要么练字,要么背书,一个做不好死死地打手心。
过年还不得闲。
闷闷扶着梯子,来财站在梯子上,两个小的开始在院子里挂灯。
灯不是买来的,全是闷闷带着来财和小宝做的。
闷闷的刺绣好,她画画自然也好。
竹篾做灯笼的骨架,把裁好且上好颜色的图样往上贴就行。
虽然没有城里手艺人做出来的好看。
但是是自己做出来了的,也别有一番味道。
官人灯亮起,闷闷开心的笑了起来。
闷闷觉得这些日子的辛苦是值得的,心里是满满的成就感。
“小霖!”
“在呢!”
“去城里不去?”
“去!”
“那就赶快别墨迹!”
模样神骏的黑马从马厩里被牵了出来,来财把家里剩下的那些灯笼绑在一起,然后挂在马屁股上。
闷闷没打算卖多少钱,反正是给钱就卖。
小娘子要出门,蜀道三拿起一把长刀背在身后,也跟着一起出了门。
在这个热闹的日子,她也想去长安看看。
如今的长安人越来越多。
虽说少东家是酷吏,杀得贪官污吏比较多让人害怕。
但随着这些贪官污吏的死,长安的吏治一下子就清明了。
商税也有定额,没有人吃拿卡要,只要按照律法缴税就行。
什么专门针对商人的马税,羊税,粪税这些以捞钱为目的的税全都没了。
随着风声传开,来长安的商队一下就多了起来。
做生意的人其实最怕和衙门的人打交道。
如今商税定下,不再是办事小吏说的算了,直接由长安县令亲自来负责,这就等于一个定心丸。
汉中的茶,韩城的花椒,宝鸡的岐山香醋,泾阳茯茶、蓼花糖,米脂的小米,洋县的黑米等等。
如今都被当地的那些商队运来。
如今在长安都可以买得到。
这些都是余令当初不断的开会开出来的。
为了让这些货物来长安,余令利用自己同知官权,周边县的来长安开会,太远的地方他直接给县令写信。
无论如何也要派当地的商队走一趟长安。
余令开出的价码也很高。
知府衙门开过关凭据,一开就是三年。
这些商队靠着凭据一路畅通无阻的来长安,不像以前那样被沿途的官吏扒一层皮。
余令不止一次的放出话了。
只要有人敢在来往商队身上扒皮,自己一定会扒他们的皮。
因为余令的这句,文六指才会苦心钻研怎么提炼水银。
因为他擅长打人沟子,而不是剥皮。
余令说的这些话真的是说到做到,只要有商队来,谭伯长手底下的那一群假锦衣卫就会和人掌柜拉家常。
只要从他们口中得知有人吃拿卡要,保安队就会去抓人。
为什么是这群人来做。
因为这些商人觉得官员是“天下乌鸦一般黑”,他们受了欺负也不敢去衙门。
不能说这些假锦衣卫拿着鸡毛当令箭。
而是商税的一部分会单独拿出来作为他们做事的俸钱。
这个钱很有意思,没有说多少。
反正是长安衙门收的商税钱越多,他们拿的钱也就越多。
没有人不希望自己多拿点钱,都想着多拿钱。
所以这群人办事非常认真。
当然,这也不是他们唯一赚钱的门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