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完全不同的先进架构(1/2)
秦奋宣布“惊雷”项目启动,并且定下了三个月造出样机的军令状后,办公室里并没有出现预想中的热血沸腾。
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死寂。
周毅和李工,两个红星集团的顶梁柱,此刻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呆立在原地。
他们的目光,死死地胶着在桌上那几张充满了颠覆性设计的手绘图纸上,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震惊,逐渐演变成了深深的困惑与……怀疑。
三个月?
造出这样一台只存在于“概念”中的电机?
这已经不是大胆了,这近乎于天方夜谭。
李工是第一个打破沉默的。
他小心翼翼地,将其中一张核心结构图捧了起来。他的手指,带着一丝微不可查的颤抖,轻轻划过图纸上那扁平的盘式转子和三明治一样夹在两侧的双定子结构。
作为在电机领域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总工程师,从最简单的直流电机到最复杂的伺服电机,他闭着眼睛都能画出内部的磁路和绕组。他熟悉每一个经典的结构,了解每一种设计的优劣。
可眼前这个东西……
它彻底推翻了他脑海中那座由几十年经验和知识搭建起来的大厦。
“盘式结构……双定子……”李工的声音干涩,像是梦呓一般,“磁力线,不是沿着半径走,而是沿着轴向……来回穿梭……”
他抬起头,布满血丝的双眼直勾勾地看着秦奋,眼神里充满了无法理解的震撼。
“秦董……这……电还能这么玩?”
这一句话,几乎耗尽了他全身的力气。
这句话里,包含着一个老技术人对未知领域最原始的敬畏,和对自己固有认知被彻底打碎时的茫然。
传统电机,无论怎么演变,都是一个“桶”里套着一个“芯”在转。而秦奋拿出的这个设计,是两块“饼”夹着另一块“饼”在转。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
周毅虽然没有李工那么深厚的技术背景,但他作为集团的副总,对产品结构和工业制造的理解同样深刻。他看着图纸上那紧凑到极致的设计,喃喃道:“这不是改良,秦董。如果把我们现在的电机比作是活塞式发动机,那您画的这个……就是喷气式发动机。它们根本就不是一个物种。”
……
短暂的震撼过后,现实的冷水,毫不留情地泼了下来。
周毅的眉头紧紧地锁在了一起,他指着图纸上一个被标注了极高功率密度的区域,率先提出了最尖锐的问题。
“秦董,李工,这个设计在理论上或许是完美的,但从工程角度看,我认为有两个几乎无法解决的致命问题。”
他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第一,散热。您看,它的结构如此紧凑,所有的发热部件,像定子线圈、铁芯,都密集地封装在这个扁平的‘盘子’里。它的功率密度是传统电机的五倍,那意味着在同等体积下,它的发热量也是一个恐怖的数字。这么大的热量,被闷在一个几乎全封闭的空间里,它要怎么散出去?我怕是样机一启动,不出十秒钟,内部的绝缘漆就得烧成焦炭。”
李工闻言,脸色也变得凝重无比。他立刻就领会了周毅的意思,并且从更技术的角度补充道:
“周总说得对。传统电机,我们可以通过加装散热筋,用风扇强制风冷,或者设计复杂的液冷夹套。但这个‘盘式’结构,外部表面积极其有限,传统的散热手段几乎都用不上。热量一旦累积,铜损耗会急剧增加,电机的效率会断崖式下跌,最终导致热失控,直接烧毁。这是一个死结。”
周毅点了点头,紧接着抛出了第二个,也是更致命的问题。
“第二,轴向吸力。”
他用手指在图纸的双定子和单转子之间比划了一下。
“这是一个巨大的电磁铁。当通电后,左右两个定子盘,会对中间的转子盘产生难以想象的电磁吸力。这个吸力是沿着电机轴线方向的,根据我粗略的估算,如此功率的电机,这个轴向力至少是以‘吨’为单位来计算的。”
他看向李工和秦奋,一字一顿地说道:“请问,世界上有什么样的轴承,能够在承受每分钟上万转的高速旋转的同时,还能顶住几吨重的、持续不断的轴向拉扯力?就算有,那种轴承的摩擦损耗将大到什么程度?恐怕电机产生的大部分能量,都要被用来克服这个轴承的摩擦力了。这在现有的工业体系下,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李工的额头上已经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周毅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如两座大山,直接压在了“惊雷”项目的前方。
这并非质疑,而是基于现代工业体系和工程学的客观现实。这也是为什么轴向磁通电机在理论上被提出很久,却始终无法在高性能领域商业化的根本原因。
理论上的“天选之子”,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
面对两人提出的致命难题,秦奋的脸上没有丝毫的意外或慌乱。
他平静地听完,甚至还端起茶杯,不紧不慢地喝了一口。
他的这种从容,让焦虑的李工和周毅都感到了一丝诧异。
“你们说的问题,都切中了要害。”秦奋放下茶杯,声音沉稳,“但,如果我说,这些问题,都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呢?”
他没有等两人发问,便拿过一张白纸和铅笔,先对第一个问题作答。
“关于散热。”
他在纸上飞快地画出了一个线圈的截面图,但与传统实心线圈不同,他画的线圈中间是空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