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糟心(1/2)
据说国人最善于模仿。只要你给他一个葫芦,他就能画出一个瓢。
所以,当人们看到一台Vcd能够卖到几千块钱,而成本不过区区几百块钱的时候,人们便群起效仿。
以至于一两年之内,全国冒出了500多家Vcd工厂。
很快产品就供大于求,Vcd从抢手货沦落为滞销货。价格更是上演了一场跳水大赛,从开始的每台4000元,直接跌至每台七八百元。
然而,纺纱作为纺织行业中的一环,却在不声不响,不显山不露水地闷声发大财。
“万金时代”是一个只有两万纱锭的小型棉纺厂,它究竟赚了多少钱,只有李金凤、曲百万和贾明耀几个老板清楚。他们从来不对外宣扬。
“万金时代”是在秦逸飞的指导下建起来的,而且秦逸飞一个购买棉花期货的提议,就让它轻松赚取了数千万。
即便秦逸飞和“万金时代”关系如此紧密,当秦逸飞向“万金时代”索要几组经济运行数字给莆贤国棉厂作参照时,分管生产技术的副厂长贾明耀都不敢擅自做主提供给他。
然而,天下大了什么人都有。
鹿城市鹿台区电视台记者采访了一个只有五千纱锭的小工厂主。
那是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六十来岁老汉。衣着打扮几乎和普通老农没有什么区别。
老汉是一个实诚人。
他说他开了一个五千纱锭的小厂,雇了几十个工人干活儿,却能一天赚一万。
老汉说到激动处,记者给了他一个“同期声”。
“一天一万,一天一万。嚎家伙的,简直比拾钱还容易!”
鹿城人看了新闻,大部分都撇撇嘴:“呸!吹牛都不打草稿!就凭他穿得这寒酸样儿,他还‘一天一万’,他一天争一百还差不多!”
不过七匹马集团的cEo罗艳可不这样认为。
她知道皮棉和棉纱的差价不小,但是她不知道生产一吨棉纱的成本是多少,她也不知道一吨皮棉纺织成棉纱,到底有多大的损耗。
她偷偷到老汉的棉纺厂看了看。
她发现老汉的小棉纺厂扩建了,由原来的5000纱锭,扩大到了1.5万纱锭。雇佣工人,也由原来的几十个变成了一百几十个。
如果老汉的棉纺厂不发财,他能一下子就把纱锭扩大两倍吗?说不定老汉这个小纱厂,还真的能够一天一万哩!
罗艳想起了同处于闽浙一带的服装行业带头大哥双头鹰集团。
当初,那个招商还没有眉目,却先培训了上千熟练工人的秦逸飞,来闽浙最先接触的就是罗艳的“七匹狼”和简方的“双头鹰”。
因为缺乏资金和精力,罗艳的“七匹狼”没有去信陵投资建服装分厂。但是秦逸飞那个“炊事员和职工一块儿进食堂,不能按时开饭的”的理论,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简方的“双头鹰”却听从了秦逸飞的建议,在信陵建立了大型服装厂。半年之后,又收购了拥有30万纱锭纺织能力的莆贤国棉厂。
罗艳听说,双头鹰集团莆贤棉纺厂,去年也扩大了生产规模。但是却只扩大了10万纱锭。
罗艳不知道莆贤市政府和双头鹰集团签订合同的具体内容,她也就想不明白,为什么以杀伐果断着称的双头鹰集团董事长简方,还不如一个农村老汉有魄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