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龙涎香+巨量大黄鱼(1/2)
(先更后改)
早晨,招待所石头厝,明媚的阳光越过小小的窗户,在黑漆漆的屋里留下一抹亮亮的光斑。
秦远睁开双眼,从睡梦中醒来。
外面传来阵阵嘈杂声,颇为喧闹。
端着个瓷缸,洗漱一番,接着秦远嗑了颗参丸,迎着朝阳,在招待所院子里练起了养生功。
抽空朝隔壁望了一眼。
隔壁是县政府,大门口,县长身着一身朴素灰单衣,手里拿个纸喇叭,声音洪亮地对着一群渔民作着动员。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秦同志大清早不忘锻炼身体,好习惯。”
打了一会儿拳,忽然耳边传来一道温和的声音。
秦远做了收功动作,转头看去,见罗副部长端着个砂锅,笑吟吟地看向这边。
“还没吃早饭吧,来一起吃点。”罗副部热情邀请道。
秦远笑着点点头,不多时,端个粗陶大碗,跟罗副部坐在院里小石桌旁吃着早饭。
香喷喷的鱼片粥添了瑶柱,搭配光饼,看着很有食欲。
昨天确认了阿波丸沉船地以后,二组下午也去帮忙了,一直忙活到晚上才回。
而罗副部长回的更晚,许是熬了一夜,这会儿顶俩黑眼袋,但精神头很好。
“呲溜”喝了口鱼片粥,罗副部长目露笑意,兴奋说道:
“海军同志们奋战了一夜,总算清理出一些淤泥,成功找到一方铂金,20来吨。
按国际价格30美元/盎司算,这就2100万美元,能买多少橡胶啊。
阿波丸号上橡胶腐烂严重,不能用,据说有3000吨,可惜了。”
这会儿国家严重缺橡胶,报纸上说,去年国内天然橡胶的产量才199吨,巨大的缺口,全依赖进口。
至于合成橡胶,也是去年才上马研究。
敛去思绪,秦远又朝县政府门口瞄一眼,好奇问道:
“县里动员全县出海大捕鱼,是罗副部的手笔吧,掩护捞宝藏?”
罗副部长点点头,郁闷说道:
“老米贼心不死,大清早又出动侦察机,敌人的潜艇信号也冒了头。
怕敌人狗急跳墙。
我跟海军几个领导商议了一下,索性动员渔民们出海,让海域动起来,混淆视听。
嗯...牛山岛那边,也会做好警惕,防止渔民中的‘有心人’。
还有,沉船那边,又调来两个连海军,专业的,精通水下作业,人手充足,二组昨天折腾一天,今天可以好好休息下。
要是有兴致,可以随渔民出海看看,四月份为捕鱼旺季,千帆竞秀,捕捞大黄鱼的场面,很壮观的。”
“那我还真想见识一下。”秦远眼里露出饶有兴趣之色。
“嗯,休整几天,等阿波丸这事忙完,随我去趟首都,这次你帮了国家大忙,给我们调查部露了大脸,连海棠花|院那位,都要亲自接见你这位小同志。”
闻言,秦远眼里闪过期待之色。
。
吃完早饭,秦远跟二组其他三人碰头,说了想法。
而后四人挤上三轮边斗小摩托。
随着一阵“突突突...”的响声,三轮小摩托吭哧吭哧地向赖水生老家骑去。
临海生产队,便是赖水生所在的村子。
社员半捕鱼半耕田,虽说也算渔民,但疍民不同,临海村搭了一片颇具规模的石头厝。
全村300多口人,日子过得挺不错。
当摩托车的突突声在村里响起时,引得一群村民好奇围观。
“水生哥回来啦!”
“这是摩托车吧,我只在省城见过,真气派...”
赖水生的爷爷打过鬼子,抗战时是民兵,如今是村里生产队长,皮肤晒得黝黑,70多了,身体依旧硬朗。
听见动静,赖老头挤进人群,瞧见自家长孙,眉头皱了皱,出声问道:
“水生,你不是去县里执行重要任务吗,怎么这么快就回了?还有,这三位同志是?”
赖水生粗犷的脸上露出笑意,高兴说道:
“任务已经完成,这位是秦组长,很厉害,多亏有他领着,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而且上面大领导说,这次立下大功,我要调去省城工作了,嗯...干部岗。”
抓特务、发现阿波丸宝藏,功劳非常大,二组几位成员都有好的安排。
赖水生的话,让村民议论纷纷,连带着望向秦远的目光,也满是热切。
“水生哥出息了,要去省城吃商品粮啦。”
“一般省城人都不能跟水生比,水生是去省城当干部呢。”
“老队长家这是遇到贵人了...”
听到长孙出息,赖老头惊喜异常,火热地看向秦远,感激说道:
“多谢秦领导提携我家水生,几位领导来我们村,应该有事找我们帮忙吧,尽管提,村里一定全力配合。”
“不是什么大事。”秦远笑着回道,“听说萍潭岛渔汛火爆,就想出海见识见识。”
“可不是嘛。”赖老头附和说道,“这会儿正是捕捞大黄鱼的好时候,一网甩下去,抓个千把斤大黄鱼,轻轻松松。
秦领导,你们你们赶巧了,县里大清早刚动员我们出海大捕鱼。
村里的两艘渔船,正停在渔港,准备出海,走,我带你们过去。”
村头东南角,有块巨大的礁石延伸到海里,形成一个天然的栈桥,构成一个简陋渔港。
在村民们一路热情的带领下,秦远几人赶到这里。
两艘渔船紧临着礁石栈桥,船上一片忙碌,嘹亮打渔的号子声,不断掠过耳畔。
“嘿哟...嘿哈...网网满舱...鱼儿多多...”
站在栈桥上,秦远好奇打量了一眼两艘渔船。
别说,虽说是木头船,但尺寸挺大,都是20来米长,没有帆,装了柴油发动机。
见秦远目露好奇,赖老头站在旁边,自豪解释道:
“妈祖保佑,咱村收入高,生产队有几个祖辈们传来下的渔场,大黄鱼多到晃眼,每年都能打到好多大黄鱼。
像去年,别地闹饥荒,抛去上交镇里的,村里还捞了3万多斤大黄鱼,当时鱼鳔多的糊墙上晒。”
五、六十年代,的确是大黄鱼捕捞最多的时候,往后会越来越少。
秦远眼里露出期待之色,笑道:
“听水生说,村里有个捕捞大黄鱼的绝技,我待会可得好好见识一下。”
赖老头自得一笑,朗声回道:
“老辈传下来的手艺,听鱼术+敲罟法,捕捞大黄鱼是一绝。
走,秦领导,我带你们上船。”
不多时,秦远四人跟着赖老头上船,20多米长的大渔船上,载了十几个人。
船舱里,有个时时打理的神龛,摆着妈祖。
赖老头虔诚地三跪九叩,上香,祈愿:
“湄洲天上圣母妈祖在上,弟子...鱼虾满仓,平安归来。”
等拜完妈祖,赖老头站起身,嘹亮地呼喝一声:
“出海——”
紧接着,柴油发动机的“突突”声惊起一滩海鸥,两艘大渔船徐徐驶向临海村祖辈捕鱼的渔场...
。
“嘎嘎...”
声声海鸥的叫声饶人,咸腥的海风拂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