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南陈帝业 > 第163章 新事物

第163章 新事物(1/2)

目录

光大三十六年(602年),三月。

帝以河西空旷,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卫于其地,募关中、河东、河北少地之人为卫所兵以实之。

帝又虑河西民少,卫所兵卒移居是土恐难得女子为婚配。

乃命,凡应募为卫所兵者,给钱帛五万,助之在乡婚娶,待婚娶毕,再俱迁兵卒与家眷于河西。

初,百姓多不乐为卫所兵,此令既下,来应募者始多。

六月。

帝以后妃渐老,多病,诏增太医院员额至二百四十人,升太医院正为五品,太医院丞为六品,以备不虞。

帝年愈五旬,常自叹老,群臣或有进丹药者,帝责之不受,惟常召道士于宫中,学其导引养生之法而已。

七月。

隋王杨坚徙都于大兴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罢西州、夏州二经略府。

又沿边置镇州(马什哈德)、靖州(阿什哈巴德)、威州(赫拉特)、德州(喀布尔)四州,并各置都督以备波斯。

初,杨坚欲断朝廷西征之念,乃尽移河西之民入河中。

河中之地,本膏腴之土,以移民之故,有汉人二十万,其田园阡陌、礼乐声教颇类中原,隋之财赋更半出是土。

时波斯为隋之大患,杨坚以大兴城控扼河中财赋,又临近波斯,利于调度边防,故迁都于是焉。

是月,隋王后独孤伽罗薨,杨坚发粟特诸城百姓数万为工,为之营陵寝于大兴城北。

杨坚发役甚急,时炎夏酷暑,从役之人死者数千,民间以此颇有怨声,而杨坚无所愧色。

九月。

河南、河北诸州大水,百姓受灾祸者数十万家,帝令免其租调,并遣尚书右仆射苏威北巡中原,总赈济事。

时苏威志在宰相之位,州县官吏有奸伪贪蠹者,皆为其所严办,故赈济之粮为漂没者,落实处者多。

凡赈百姓一百二十七万三千余人,用府库粮四百余万石,中原百姓德之,作歌谣以颂其贤。

十月。

帝虑川边、青海等处,土地贫瘠与漠北相类,以为欲长治久安,必使其地百姓不增。

乃令川边、青海等处皆置四等僧职如漠北之例,并募两川、关陇之沙门入其地弘传佛法。

是月,帝令,增置侯国十六于辽东、宣威、海西三经略府。

是岁,罗马王莫里斯平伦巴第,复意大利之旧土,罗马号为全盛。

光大三十七年(603年),二月。

散骑侍郎周仲安与探东海之船队还于建康,上东行所得之土豆、金鸡树种等物。

帝大悦,于周仲安等大加升赏,并令司农寺力田司择良地以试种之。

五月。

初,棉纺兴于三吴,风行天下,至是岁,三吴豪家所营诸工场,岁产棉布已至一千二百万匹,岁募工人已至二十余万。

旧时,诸工场纺纱、织布悉用人力,至是岁,已颇有工场改易工序、器械,人力之外,杂用水力纺织。

棉布由是成本益低,成本既低,其市价亦随之而降,建康市中,棉布一匹旧值钱二百文,至是岁,则不过一百五十文而已。

棉布价廉若此,江南之人于是皆弃旧日麻衣,改着新制棉服,淮南、河北之人亦多从风将南而服棉者。

故棉布虽已岁产千万匹,尤不足供南北所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