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集:咸阳宫的灯火(1/2)
《秦宫夜议,变法开端》
栎阳城中,夜幕如墨,唯有咸阳宫依旧灯火通明。此时的咸阳宫,虽不如日后那般巍峨壮丽,但在夜色中,也透着一股庄重与威严,隐隐昭示着秦国未来的气象。
秦孝公赢渠梁与卫鞅对坐于宫殿之内,案上摆满了竹简,那是各县送来的密报。烛光摇曳,将两人的身影映在墙壁上,忽长忽短。孝公眉头紧锁,手中拿着一卷竹简,上面赫然写着“民怨沸腾”四字,他的眼神中透着忧虑与思索。
“卫鞅啊,你看看这些密报,有人说变法让民怨沸腾,可也有说耕者日勤,秦国似有起色。这变法之路,看来并非坦途啊。”孝公将竹简放下,缓缓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
卫鞅起身,拱手行礼,目光坚定:“君上,变法之初,必有阻力。百姓们安于旧俗已久,骤然改变,自然会有怨言。但只要度过这艰难时刻,秦国必能强盛。那说耕者日勤之处,便是变法成效初显,只要坚持下去,定能让秦国脱胎换骨。”
孝公微微点头,他深知卫鞅所言不虚,可面对国内复杂的局势,心中仍有担忧。秦国积贫积弱已久,若不变法,必将被山东六国吞并,可变法若操之过急,引发国内大乱,亦是得不偿失。
“吾欲变法图强,兴我秦国,可这满朝文武,多有反对者,宗室贵族也蠢蠢欲动。卫鞅,你有何良策?”孝公看着卫鞅,眼神中充满期待。
卫鞅神色肃穆,向前走了两步,说道:“君上,变法之事,需有铁腕之人总领。臣虽不才,愿担此重任。臣请为左庶长,总领变法事宜,定能将变法推行到底,不负君上所托。”说罢,他跪地行礼,行的是大礼,额头触地,尽显决心。
孝公看着眼前的卫鞅,心中感慨万千。这个从魏国而来的奇才,数次与他长谈,从帝道、王道到霸道,最终让他找到了强国之策。他相信卫鞅,相信变法能让秦国崛起。
孝公站起身,走到卫鞅面前,伸手将他扶起,然后从腰间取下一枚虎符,递到卫鞅手中。那虎符通体黝黑,雕刻着古朴的纹路,散发着一股肃杀之气。
“卫鞅,从今日起,你便是秦国的刀,这虎符交于你手,军中之事你可调度,国内变法事宜也由你全权负责。若有人阻拦变法,便是与秦国为敌,你可便宜行事。若这把刀钝了,我亲自磨。”孝公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卫鞅双手接过虎符,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他抬头看着孝公,眼中满是感激与忠诚:“君上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推行变法,若有负君望,愿以死谢罪。”
一夜长谈,君臣二人将变法的诸多细节又仔细商讨了一番,直至东方渐白,才各自散去。
数日后,卫鞅被正式任命为左庶长的消息传遍了整个秦国。栎阳城的街头巷尾,人们都在议论着此事。有人期待变法能带来好日子,有人则对未知的变革充满担忧,而那些宗室贵族们,更是心中不满,暗中商议着如何抵制变法。
卫鞅深知,变法的关键在于取信于民,若百姓不信,再好的法令也难以推行。于是,他命人在栎阳南市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然后张贴告示,言明:“有能徙此木于北门者,予以十金。”
告示一出,立刻引来众人围观。人们看着那根木头,议论纷纷。
“这根木头看起来也不重,徙至北门便有十金?哪有这等好事,莫不是左庶长在开玩笑?”一个中年男子皱着眉头,疑惑地说道。
“是啊,秦国向来没有这等重赏之事,我看多半是假的。”旁边一个老者也随声附和。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却无一人敢上前尝试。卫鞅得知后,微微一笑,说道:“民莫肯徙,岂嫌金少耶?”于是他再次下令,将赏金增至五十金。
这一下,围观的人更加惊讶了,可依旧没人敢相信。就在这时,人群中挤出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看着那根木头,又看看告示上的字,咬了咬牙,说道:“秦法素无重赏,今忽有此令,必有计议。纵不能得五十金,亦岂无薄赏!我且试试。”
说罢,他走上前去,将木头扛在肩上,朝着北门走去。一路上,众人纷纷让开道路,看着他,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怀疑。
待小伙子将木头扛到北门后,卫鞅早已在此等候。他看着小伙子,微笑着说道:“尔真良民也,能从吾令!”随即,他命人取来五十金,亲手交到小伙子手中,说道:“吾终不失信于尔民矣。”
小伙子捧着五十金,激动得双手颤抖,他没想到自己真的能拿到这么多赏金。周围的百姓见状,纷纷惊叹,一时间,“左庶长令出必行”的消息在栎阳城内传开了。
卫鞅见时机成熟,便开始筹备颁布变法之令。他将变法的条款一一拟定,呈于孝公面前,君臣二人又反复斟酌,最终确定下来。
这一日,栎阳南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听闻左庶长要颁布新法,纷纷前来围观。卫鞅站在高台上,神色庄重,他看着台下的百姓,大声说道:“秦国积弱已久,若不变法,必将亡国。今吾奉君上之命,推行变法,旨在强国富民。望各位百姓遵守法令,凡遵法者,必有奖赏,违法者,严惩不贷。”
说罢,他命人将变法法令张贴出来,众人纷纷上前观看。只见新令上写道:
一、定都:秦地最胜,无如咸阳,被山带河,金城千里。今当迁都咸阳,永定王业。
二、建县:凡境内村镇,悉并为县。每县设令、丞各一人,督行新法;不职者,轻重议罪。
三、辟土:凡郊外旷土,非车马必由之途及田间阡陌,责令附近居民开垦成田。俟成熟之后,计步为亩,照常输租。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步过六尺为欺,没田入官。
四、定赋:凡赋税悉照亩起科,不用井田什一之制。凡田皆属于官,百姓不得私尺寸。
五、本富:男耕女织,粟帛多者,谓之良民,免其一家之役;惰而贫者,没为官家奴仆。弃灰于道,以惰农论;工商则重征之。民有二男,即令分异,各出丁钱;不分异者,一人出两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