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4章 雨锁河洛匠补天, 烟迷嵩山壑藏兵(1/2)
从南而北的一场雨,打断了河洛之间的战场进程。
这场大雨给河洛地区带来了庄禾所需的灌浆雨水,但是也同样使得骠骑军才建设好不久的前进阵地又是泥泞一片。
尤其是火炮阵地。
雨季的雨,下下停停,最终会过去。
只不过雨水带来的潮湿,就很麻烦了。
但是,斐潜等也不是坐着干等,而是在河洛中部区域,进行『雨天』的相关试验。
随着『全天候』作战的需求增加,斐潜也要求工匠,尤其是军事方面的工匠,对于火炮,火药的防潮,甚至在雨天作战提出了要求。
当然,只是小雨,以及日常防潮。
有了明确的方向,军事工匠也发挥出不错的潜力来,很快向斐潜提出了两个改进的方向。
隔绝水气。
汉代工匠称之为『绝阴』……
斐潜怎么听都觉得别扭,但是想想也就算了,没有强行要求汉代的工匠符合他后世的一些言语习惯,更何况这只是过渡的状态,等到技术定型之后,可能还有另外一种称谓。
隔绝水气,也就是对火药本身进行防潮处理。
这是核心的问题。
最先是火药的完全颗粒化的前置技术——
茶饼化。
强行完全颗粒化也不是不行,但是人力成本太高了。
汉代已经有制丸的基础了,比如各种『仙丹』什么的,但是这些大多数都需要手工制作,对于需求量比较小的,问题不大,但是数量一大,问题就多了。
别以为扩充人手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实际上,盲目的扩充人手,反而会增加问题。
就算是后世的流水线,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都时常会有人将手伸到机器里面去……
更何况,就算是强调了安全生产,小心谨慎,不是一样会有人大大咧咧不以为意?
因此,用更为简单一些的饼状火药,就成为了当下的首选。
先用米汤作为粘合剂,将火药装入模具中压制成坚实的药饼或药块,然后再进行阴干,大概就比炮口要小一些,这种紧密的结构能有效阻挡水分渗透。
但是只能延缓潮湿的渗透,无法避免雨水,甚至连意外泼溅都防不了。
当然,油纸包是基础配置,但是油纸包在运输和存储的时候也不具备完全密封性,容易破损。
旋即,就有了对于火药饼表面包裹,或者叫做『涂层』的研究。
斐潜所知,黄氏工匠采用了三种不同的物质进行防水包裹。第一就是油蜡等动物类的油脂。从牛油到猪油,从蜂蜡到石蜡,通过涂抹,浸泡等方式,在火药表面形成一个保护膜。
然后又试验了植物类的油脂,包括生漆,松脂,桃胶等,溶解后包裹火药。
这些都在实验阶段。
第三种是石灰,炭末,麦麸等作为疏水层包裹……
这些防水办法,都需要反复的试验,找到不影响燃速、燃烧效率且防水效果好的涂层配方和厚度。
生漆效果可能最好但成本高,油脂和蜡更易得但可能影响性能。
都要一点点实验,一点点的记录。
斐潜手头上就有了很多这些一系列黄氏工匠对于防水材料的开发和研究的实验报告。
也要他进行筛选和判断。
少走弯路。
比如为了减少火药的吸湿性成分的研究。
工匠尝试减少配方中容易吸湿的成分,如某些硝石杂质、木炭种类等,但受限于提纯技术,发现爆破效能不理想,然后又试图在火药之中添加疏水剂的方法,在火药混合时直接加入少量研磨极细的蜡末、或特定疏水性植物粉末,但效果存疑……
斐潜甚至收到了一些工匠对于防水材料的设想性的报告,比如有人建议可以使用处理过的动物肠衣或膀胱,作为天然防水袋……
好吧,灌肉肠还没有大量普及,灌火药先行了是吧?
除了在火药上的防水研究之外,对于火炮本体,尤其是点火系统的防水,也是在研究和改进。
最先设计出来的,就是炮口塞子。
木质,包上皮,然后打上金属把手。在非射击状态和装填间隙盖住炮口,防止雨水直接灌入,射击时快速取下。
但是对于点火的火绳问题,还是最大的难点。
原始的导火索或火绳在雨中或是在潮湿的环境下,极易熄灭。然后有人提出可以在火炮的火门,也就是点火孔上方设计一个可开合的小型金属防护罩。点火时用手或工具快速打开,点着后立刻盖上,保护火苗和火门区域不被雨水直接浇淋。
这玩意依旧容易进水,然后又有工匠建议,将防护罩的形状设计成小亭子状或倾斜的挡板,减少进水可能性。
后来有工匠建议在火门处设计一个小凹槽或可拆卸的铜盒,里面预先放置一层经防水处理的、极易点燃的引火药。当受保护的火绳或火种点燃这个引火药时,能可靠地引燃炮膛内的主装药,即使主装药表面略受潮。
可是这引火药的制作么……
斐潜当然知道火炮火枪最后走上了燧发的科技线,汉代确实也有利用燧石取火的技术。但是如何有效的确保击打燧石产生足量的火花,然后又绕回到了有效的引火药上……
而且火炮上加装这样的机构,如何如何确保有效重复的使用不出问题,这需要精密的金属加工和机械设计能力,对汉代是极大挑战。手搓一两台问题不大,比如汉代也有精密到了后世都惊叹的指南车打更车记里车等等,但是要大规模生产么,还是麻烦。
通过这些措施,如今黄氏工匠已经显着提高了火炮在小雨、薄雾、中等湿度环境下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哑火率也大大降低,但是面对持续性强暴雨,效果仍然有限,尤其是点火系统。
还有额外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更『费钱』了
斐潜:『︿( ̄︶ ̄)︿』
在汉代的技术背景下,虽然黄氏工匠他们不太可能发明出完全现代意义上的防水发射药,或可靠的雷管,但通过智慧地利用桐油、生漆、蜂蜡、压实造粒、油纸封装、简易防护罩甚至燧发装置的雏形,已经能够实现火炮在非极端潮湿,降雨条件下的实用化……
现在,就等着具体实战验证了。
巩县?
不,斐潜想到了一个比巩县可能要更好一点的地方……
……
……
与此同时,曹操接到了曹仁从襄阳发来的捷报。信中以激昂的笔触描述了其如何利用疑兵之计,调动骠骑诸部,成功焚宛城之粮、重创甘宁水军,虽未能尽全功,却也极大地挫伤了南北两线骠骑军的锐气,暂时缓解了襄阳所面临的压力。
历史上的曹仁,可不是仅仅只有襄阳保卫战的光辉。
曹仁早期跟随曹操起兵,讨袁术,他是前锋,平徐州,他是别部大将,在和袁绍作战期间,独立领兵守卫西线,果断出击,大败袁军,彻底粉碎了袁绍从西线夹击曹操,和试图截断曹军粮道的计划,解除了曹操侧翼的巨大威胁。
而且还有一点有意思的是,后世之人大多数以为关二爷打襄阳,曹仁是当缩头乌龟,最后靠着援兵和江东背刺耗死了关羽,但是实际上在襄阳之战的前期,曹仁在樊城就击败过一次关羽……
历史就是如此。
青册之上能留名之人,都已经是一时人杰,若是还能多次留下名号,并且被人传唱,哪里能是什么无能之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