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续建令宝钢下马停缓再上马8(2/2)
最熬人的是领导班子。赵国栋书记的办公桌上永远堆着一摞文件,边角卷得像朵干花;王振华总工程师的眼镜片厚得像啤酒瓶底,看图纸时得把脑袋凑到离纸半尺的地方;还有分管财务的张副指挥,为了算清每一笔账,把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有天半夜突然拍着大腿喊:\"找到了!外汇缺口能补上!\"惊得值班保安以为出了什么事。
1984年的春风拂过宝钢工地时,主厂房的钢架已经矗立如林。工地上挂着的横幅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大干一百天,确保投产!\"焊接的火花在阳光下飞溅,像撒落的星星;运输车辆的轰鸣声里,夹杂着广播里的《咱们工人有力量》。
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沉寂?1981年初停建时,堆积如山的进口设备像座小山,在露天地里风吹日晒。有人抹着眼泪说:\"这下全砸手里了。\"可谁能料到,这些\"洋零件\"竟在咱们工人手里焕发了新生?
历史总爱开玩笑。当年拍板停缓建宝钢时,国务院的文件里写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谁能想到,这\"调整\"二字,竟调出了一个柳暗花明?到1982年,国家财政收入止跌回升,市场里的粮票、布票渐渐成了稀罕物,老百姓的菜篮子里开始有了荤腥。
考绿君子想,只有我们这些经历过的人最明白:那时的决策哪有那么多\"开天眼\"?1978年刚结束十年浩劫,国民经济像艘破了洞的船,再载着宝钢这样的\"巨轮\"航行,随时可能沉没。党中央、国务院咬着牙停缓建一批工程,不是退缩,是为了让这艘船能修得更结实,走得更长远。
如今再看宝钢——轧钢车间的火龙翻卷,高炉的铁水奔流成河,当年的保管员老吴已经退休,可他总爱穿件洗得发白的蓝工装,蹲在厂区门口看运钢材的火车。有人问他:\"您后悔当年守着那些铁疙瘩吗?\"他直起腰,望着远处的钢花说:\"咋会?咱守的不是设备,是国运啊!\"
(完)
后续请读《民人脚印》一书,看普通劳动者如何在时代浪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